李守龙——心理沙盘游戏资源链接
电话13552472059(徽信同号),QQ155349015

李守龙心理知识分享群第28讲:家庭中的语言暴力——父母的诅咒

李守龙心理知识分享群第28讲:家庭中的语言暴力——父母的诅咒

上一讲《关于养生的问题与禁忌》,围绕养生与养心,谈到养生的禁忌。今天我想重新再谈一谈家庭方面的亲子沟通问题。年前我们围绕家庭教育谈论过这方面内容。

这个周四晚上朋友圈发出一个视频,就是上海十七岁的一个职高学生,从大桥上跳下去。这件事看到好多人在讨论,评论及留言很多,谈论更多的是家庭教育。我想再谈论一下跟孩子沟通的问题。也是跟家庭教育中的一根主线。我把题目定为家庭中的语言暴力——父母的诅咒

在去年我们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是从武志红《家为何会伤人》作为话题谈起的,内容是对最大的谎言: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做了展开。我们群内80%的朋友都是做企业的,多数都有孩子了,而且收入与素质都挺高,也一样都觉得这样的事情永远不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我想,这位妈妈在跳桥之前应该也是这样想的。

从报道上说是孩子与其他同学产生矛盾,老师让家长过去。我们推断的是,家长与孩子在车上发生了言辞激烈的冲突,说的直白一些就是家长批评孩子。

批评,如果是对事批评也就罢了,怕就怕批评变成了指责,变成了泛化的谩骂或诅咒。

我们截屏看看,网友的评论,四万多点赞,主要集中在孩子不理解父母、孩子的承受力差、以及挫折教育及冲动上,我相信群内的多数朋友同学也会有这样的感叹。难道问题真的像网友评论的那样吗?

我们在看这个视频之后,除了问原因之外,会反思自己跟自己孩子的沟通模式吗?有没有想过这样的一个情境:老师打电话让我们到学校,起因是孩子跟同学产生冲突,而且以前不止一次的被老师请到学校去?我们的真实情况会怎样呢?我们去年一起分析过电影《狗13》,具体是第15个专题电影《狗十三》——家庭教育这个壳,得出“打你是因为爱你”这个壳。我们所讲的问题,一样在上海跳桥孩子的家庭中浮现,差别是,电影中的李玩被那个壳磨去了棱角,而上海17岁少年,却在这个壳窒息下跳桥而下了。这一幕在下面评论中依然看到相同的影子。父母打孩子或骂孩子的时候是基于“为你好”这样的出发点,周围的人也觉得父母管教孩子是自家的事,是天经地义的。我们在第13讲《从自杀的孩子说开去》http://www.xinlisp.cn/20181201296.html最后归结为“父母的期望会杀人”


自杀是需要勇气的,一般人对自己是下不了手的。我们知道,在抑郁症患者自杀率很高。即便是得抑郁症的人,能够成功自杀的也只有30%多一点。“一个人有勇气自杀,一定是觉得自身毫无无退路之后才选择这条路的。如果还有所挂念,在这个世上还有温暖内心、给予自己力量的人或事情,不会走自杀这条路。”上海那位孩子,在跳桥时一丝顾虑也没有,难道是临时起意吗?我想绝对不是。从母亲中途停车、下车对着后门说话,到再次上车,之后孩子从车中冲出来发生悲剧,这里面我们从理性来分析有这么几点:1)能够在车流密集的大桥上停车,而不顾后面的车辆,大约能够折射出这位母亲平时也是比较自我的人,否则她会靠边停车而不是将车停在中途。2)当然其情绪控制也不是那么好的,因为她在重新开车门之前很明显有个用手指这后门里面座位的动作,这个动作让人感觉更多地是批评指责。具体指责的对话内容会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应该是让孩子很难受的那种,否则孩子不会毫不含糊地开车门直接跳桥而下。3)这能够推断出,孩子的这个行为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积压已久。4)孩子跟他妈妈一样也很冲动
不少人觉得出现这种悲剧的原因在家庭,但到底是家庭中的哪方面容易大致极端问题呢?我们在以前涉及家庭教育与沟通中谈到过原生家庭,也说过父母的沟通模式,这些都相对晦涩,不是那么容易理解。我们群内有位老师关注家庭教育中的正面养育的孙老师,正面相对的是负面,也就是在家庭教育与亲子沟通中,我们传递的往往是负面的情绪,负面的情绪是如何传递出来的呢?往深里去挖,从原生家庭形成的行为模式包括沟通模式、以及一些理念导致的,但是所有这些的背后,集中表现语言上。其实这样往深里探究的方式,对我们群内的多数人来说,意义不大,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专业做家庭教育的。说直白一些,就是语言暴力,家庭中的语言暴力:谩骂与诅咒。读过《家为何伤人》的朋友会知道,父母对孩子的一些期望达不到的时候,会通过各种方式,以“爱”的名义强加到孩子身上。从体罚到语言暴力,两者对孩子的伤害都具有累积的作用,伤害都很大。语言暴力是谩骂、诋毁、嘲笑等带有歧视侮辱性的语言。家会伤人,主要集中在这种语言暴力上,而且这种形式往往加载着“都是为了你好”这种看似冠冕堂皇的接口上。我们想想自己成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来自自己父母的这样的情况。我想在我们那个年龄段好多人会遇到。那么我们再看看当下自己跟孩子沟通时候,特别是生气时候怎么对待孩子的,是不是沿袭了自己父母对待我们的那种模式?答案是肯定的。不记得在哪看到这样的一句话:让人有自杀念头的,除了父母亲人,没有别人!这句话很有普遍性,背后的深层意义很值得分析。当我们在外面受到委屈,遭受不顺,遇到挫折与痛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家,特别是自己的父母,因为我们从小就是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的,在小时候我们以为父母就是天,无所不能。后来慢慢长大后,觉得父母并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个样子,但是从小形成的那种感觉依然存于内心,即便是当前父母不能为我们遮风挡雨了,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回到父母身边或跟父母通个电话,甚至想象一下与父母相处的时光,也能让我们鼓足了重新面对问题的勇气。说明什么?家是港湾,是休息与重新出发的地方。但这只是理想状态下,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温暖的港湾。但是即便是父母对我们不是那么友好,不是理想的那个父母,我们依然觉得父母是温馨的。这说明什么?就是,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第一来源。内心最亲的人一定是自己的父母,理智与感性都是这样认为的,也都一个个是这样认为的。


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尚未成年的孩子,也会一步步沿袭我们的这样的心理成长的路子。
我们说过,对一个成年人来说,谁的内心都是伤痕累累,如论生活是否顺利。但是,只要作为安全感的第一来源还在,无论困难有多大,都会有重新出发的勇气,也不会走上自我了断的极端。
当感觉外面的世界都抛弃自己,不接纳自己的时候,回到家里,面对父母,本来最该亲近自己的父母都在批评指责自己的时候,会是怎样呢?特别是还在谩骂诅咒呢?那真的是天塌了。安全感的基础就彻底坍塌了。
上海17岁孩子在车上,母亲是怎样对待他的?是不是针对学校发生的事情在听取孩子的解释呢?有没有说“你有本事,从这桥上跳下去?”我们不知道,但是类似的话应该说过,而且不止一次的说过。否则他不会那么干脆,而没有任何迟疑。如果真的是这样,这就是诅咒实现了。是孩子感觉无处可逃、承受不了,让母亲的谩骂成了诅咒,这个诅咒被应验了,当然孩子也在用这种方式来惩罚自己的母亲。


亲人的羞辱,比来自陌生人的羞辱更具杀伤力。这是因为,最爱或最在乎的人竟然不喜欢我,最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行,那一定是可信的,所以,来自亲人的辱骂或负面暗示是最有效的。来自父母的诅咒最有效,这个效应我也不知道被称为什么效应,但是它背后就是暗示,也可以说是催眠。学过教育学的人知道,有个皮革马利翁效应或者罗森塔尔效应、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说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什么,最后学生真的就成为老师所期望的学生。在家庭中这个效应同样存在,我们所期望孩子是什么样子的,孩子最后也会成为我们所期望的的那样。这就是家庭教育专家不断提醒,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的原因。不过,来自家长的这个期望要切合实际。我们也在第十三讲说过,父母的期望会杀人,期望过高,孩子能力达不到,背负压力,于是好好的孩子最终被毁掉了。这样的悲剧在以教师为主的高知家庭中年年上演,我们对此不再展开。哪些语言最伤人,是诅咒性质的呢?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模式(这方面又跟我们自己的原生家庭牵连在一起了,下面这些话看看是否是你经常对孩子说的?如果是,应该一样也是你在成长过程中从你父母那边沿袭过来的)

你真是笨死了!”

“就你这样,能有什么出息!”

“早就知道你什么都做不好!”

“你一点儿都不懂事!”

“你就像只猪一样!”“除了玩你还会干什么!”

“你还不如死了算了!”

“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做什么!”

“你看看人家xx,怎么又考了这么点分数,你差远了!”

“一天到晚就会给我添麻烦!”

“你瞧瞧你那模样,能干什么!”

“哭什么哭,就知道哭!”

“你就是个废物,白养你了!”

“长这么大连个桌子都不会收拾!”

“别白日做梦了,就你那点本事,我还不知道你!”

“养你还不如养条狗!”……

更难听的还有很多,我微博中关注了抑郁症这个超话有快两年了,不少人对父母是持憎恨态度的,更难听的语言比上面那些多的很。

这些暴力性的语言,跟肢体体罚是一样具有伤害性的,而且其能量是不断累加的,实际上是不断重复暗示。

我们做生意的人知道或者听说过广告要不断地做,在最后顾客决定购买的时候会不受控制地选择覆盖面最广的那款产品,这里面有暗示的力量。

暴力性语言对孩子的影响,比我们看到的广告对我们的影响的穿透性、破坏性更强。
为避免上海跳桥事件的发生,我们该如何跟自己的孩子好好说话?即,不是用诅咒性的语言而是用祝福性的语言跟孩子说话呢?

网上有好多答案,诸如跟孩子平等相待,有话好好说,参加这样那样的培训与辅导。这些都对,但是实际意义不大,因为一旦遇到事情了,我们狰狞的面容一样会出现。

其实我们上两次课讲的养生方面的话题一样可以在这堂课里延伸开来。养生的本质在养心,在修心养性,我们养生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说的粗白一些是延长寿命,如果活得很痛苦或者让家庭中其他人比如孩子活得很痛苦呢,我们养生就变得毫无意义。

如果我们给孩子更多的是诅咒,在孩子那边还不是更长久的受罪吗。我们在第26个专题《体质类型》说了养生要根据不同体质类型进行。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所谓的体质类型实际就是心理类型。养生或者说直白一点,想活得长一点要根据自己的体质类型来修心,其实,如何跟孩子好好相处,也要看自己的体质类型与孩子的体质类型。体质类型无好坏,跟性格与气质一样,每一种类型的人都可以出伟人、也可以出孬种。
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合理的期待,否则期待不符合实际会杀人的。我们期待的往往是别人家的孩子,是期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这里面传递得是我们做父母自己内心深深的焦虑与挫败感,或者源于原生家庭或者源于现实社会中不如意。

再次强调一下“父母的期待会杀人”,不应该期待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有出息,所有的有出息是基于:最平凡的人的基础之上的

连一个平凡人的幸福都不能的人,再有出息也没有什么意义。否则那种出息也是给别人看的,痛苦是长久的。

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成为最平凡的幸福人。在这个基础之上再谈出息,再谈成就。连最平凡的幸福都不能得,所以父母的诅咒源于过高的期望,有语言暴力的家长,要降低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作为父母的我们都达不到为什么非得要让孩子达到呢?后面我会对群内朋友的孩子提供测试,免费的,让大家知道自己家的孩子的优势在哪里,往哪方面发展潜力会更大,而不是基于当前社会或学校所渲染的那样的好学生。

我们的父母在我们小时候也给我们不同的期望,无论怎样,但我们总归是长大了,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了,不管我们当前发展状态如何,我们总归是长大了。我觉得知道自己家的孩子的人格类型、降低对孩子的期望,才能给孩子更多的祝福而不是诅咒,才能让孩子做一个幸福的平凡人。父母对孩子的诅咒会应验的,也会遗传的。一定从我们这边斩断具有诅咒、具有遗传的语言暴力。

欢迎转载,敬请标注出处:李守龙心理博客文章(http://www.lishoulong.cn)李守龙 » 李守龙心理知识分享群第28讲:家庭中的语言暴力——父母的诅咒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李守龙心理博客 13552472059

心理沙盘资源链接